第三章。工作程序第十五条、赔偿权利人应当建立线索筛查和移送机制、赔偿权利人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根据本地区实施方案规定的任务分工。重点通过以下渠道定期组织筛查发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一、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的案件线索 二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三、资源与环境行政处罚案件 四、涉嫌构成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的案件、五,在生态保护红线等禁止开发区域,国家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发生的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事件。六。日常监管 执法巡查。各项资源与环境专项行动发现的案件线索、七.信访投诉,举报和媒体曝光涉及的案件线索.八,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线索。九,检察机关移送的案件线索、十,赔偿权利人确定的其他线索渠道。第十六条,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或者生态环境损害范围在省域内跨市地的案件由省级政府管辖,省域内其他案件管辖由省级政府确定 生态环境损害范围跨省域的、由损害地相关省级政府共同管辖 相关省级政府应加强沟通联系,协商开展赔偿工作。第十七条。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在发现或者接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就是否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初步核查、对已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应当及时立案启动索赔程序.第十八条,经核查 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可以不启动索赔程序 一。赔偿义务人已经履行赔偿义务的。二,人民法院已就同一生态环境损害形成生效裁判文书 赔偿权利人的索赔请求已被得到支持的诉讼请求所全部涵盖的。三、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行为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显著轻微,且不需要赔偿的、四,承担赔偿义务的法人终止。非法人组织解散或者自然人死亡.且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五 赔偿义务人依法持证排污,符合国家规定的.六。其他可以不启动索赔程序的情形,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在启动索赔程序后 发现存在以上情形之一的。可以终止索赔程序.第十九条 生态环境损害索赔启动后 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损害调查 调查应当围绕生态环境损害是否存在.受损范围 受损程度,是否有相对明确的赔偿义务人等问题开展。调查结束应当形成调查结论 并提出启动索赔磋商或者终止索赔程序的意见,公安机关在办理涉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时,为查明生态环境损害程度和损害事实,委托相关机构或者专家出具的鉴定意见,鉴定评估报告,专家意见等,可以用于生态环境损害调查 第二十条.调查期间.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委托符合条件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或者生态环境、自然资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推荐的机构出具鉴定意见或者鉴定评估报告 也可以与赔偿义务人协商共同委托上述机构出具鉴定意见或者鉴定评估报告,对损害事实简单,责任认定无争议。损害较小的案件,可以采用委托专家评估的方式。出具专家意见。也可以根据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文书,监测报告等资料.综合作出认定,专家可以从市地级及以上政府及其部门,人民法院。检察机关成立的相关领域专家库或者专家委员会中选取、鉴定机构和专家应当对其出具的鉴定意见。鉴定评估报告。专家意见等负责。第二十一条、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制作生态环境损害索赔磋商告知书,并送达赔偿义务人、赔偿义务人收到磋商告知书后在答复期限内表示同意磋商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及时召开磋商会议 第二十二条.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就修复方案,修复启动时间和期限 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和期限等具体问题与赔偿义务人进行磋商.磋商依据鉴定意见.鉴定评估报告或者专家意见开展 防止久磋不决 磋商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修复方案可行性和科学性.成本效益优化.赔偿义务人赔偿能力、社会第三方治理可行性等因素 磋商过程应当依法公开透明,第二十三条,经磋商达成一致意见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与赔偿义务人签署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第二十四条.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和赔偿义务人 可以就赔偿协议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对生效判决和经司法确认的赔偿协议,赔偿义务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第二十五条、对未经司法确认的赔偿协议。赔偿义务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六条 磋商未达成一致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七条、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组织对受损生态环境修复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修复效果未达到赔偿协议或者生效判决规定修复目标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要求赔偿义务人继续开展修复、直至达到赔偿协议或者生效判决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