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 热扩散乘员保护验证试验程序C、5,1,试验对象.试验对象为整车或电池包或系统、C,5,2.试验条件 试验应在以下条件进行、a.本试验在温度为0、以上。相对湿度为10。90,大气压力为86kPa,106kPa的环境中进行,b,试验开始前.对试验对象的SOC进行调整。对于设计为外部充电的电池包或系统。SOC调至不低于制造商规定的正常SOC工作范围的95。对于设计为仅通过车辆能源进行充电的电池包或系统 SOC调至不低于制造商工作范围的90。c,热扩散试验可能需要在测试开始前对电池包或系统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动,导致可能无法进行充电 需在试验开始前确认试验对象的SOC满足要求。d 试验开始前,所有的试验装置正常运行,e。试验尽可能少地对测试样品进行改动.制造商需提交所做改动的清单,f,试验在室内环境或者风速不大于2,5km.h的环境下进行,C,5.3、试验方法。C。5 3 1 推荐C 5、3,3或C。5,3、4作为热扩散试验的可选方法,制造商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法,也可自行选择其他方法来触发热失控、C,5。3,2.热失控触发对象、试验对象中的电池单体,选择电池包内靠近中心位置、或者被其他电池单体包围的电池单体、C.5、3。3,推荐的针刺触发热失控方法如下,a、刺针材料 钢.b。刺针直径,3mm,8mm.c 针尖形状 圆锥形,角度为20,60,d,针刺速度。0。1mm、s。10mm,s,e.针刺位置及方向,选择能触发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的位置和方向,例如 垂直于极片的方向,C.5。3,4 推荐的加热触发热失控方法.使用平面状或者棒状加热装置、并且其表面应覆盖陶瓷,金属或绝缘层.对于尺寸与电池单体相同的块状加热装置、可用该加热装置代替其中一个电池单体 与触发对象的表面直接接触,对于薄膜加热装置。则应将其始终附着在触发对象的表面、加热装置的加热面积都应不大于电池单体的表面积、将加热装置的加热面与电池单体表面直接接触、加热装置的位置应与C,5,3、5中规定的温度传感器的位置相对应,安装完成后。应在24h内启动加热装置.以加热装置的最大功率对触发对象进行加热,加热装置的功率要求见表C.2,当发生热失控或者C.5 3。5定义的监测点温度达到300,时。停止触发.C.5.3 5,推荐的监控点布置方案如下、a、监测电压或温度 应使用原始的电路或追加新增的测试用电路.监测温度定义为温度A。测试过程中触发对象的最高表面温度。温度数据的采样间隔应小于1s 准确度要求为、2,b。针刺触发时。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应尽可能接近短路点 也可使用针的温度,如图C,1所示、c 加热触发时,温度传感器布置在远离热传导的一侧.即安装在加热装置的对侧、如图C、2所示 C。5、3,6,推荐的热失控触发判定条件.a,触发对象产生电压降、且下降值超过初始电压的25,b。监测点温度达到制造商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c,监测点的温升速率dT。dt.1,s 且持续3s以上。当a 和c.或者b,和c。发生时 判定发生热失控,如果采用推荐的方法作为热失控触发方法。且未发生热失控 为了确保热扩散不会导致车辆乘员危险.需证明采用如上两种推荐方法均不会发生热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