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第七十九条。国家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救援队伍,并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统一协调指挥 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提高应急救援的专业化水平。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全国统一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 国务院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 水利,民航等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相关行业,领域.地区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通过推行网上安全信息采集 安全监管和监测预警。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第八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开发区 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应当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协助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按照授权依法履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职责,第八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并定期组织演练.第八十二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但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 储存,运输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 保证正常运转 第八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 毁灭有关证据 第八十四条、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 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第八十五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负责人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 参与事故抢救的部门和单位应当服从统一指挥。加强协同联动。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并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采取警戒 疏散等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抢救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配合事故抢救。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第八十六条.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 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 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评估应急处置工作.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 并对事故责任单位和人员提出处理建议,事故调查报告应当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及时全面落实整改措施,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批复事故调查报告后一年内。组织有关部门对事故整改和防范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对不履行职责导致事故整改和防范措施没有落实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第八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经调查确定为责任事故的、除了应当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并依法予以追究外.还应当查明对安全生产的有关事项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职责的行政部门的责任,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九十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第八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依法调查处理.第八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