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城镇居民住房状况调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住房保障的需求,组织编制住房保障规划和年度计划、住房保障规划应当明确住房保障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 建设和供应规模,土地和资金安排 规划实施措施和工作机制等内容。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住房保障年度计划应当明确计划年度内住房保障资金安排,保障房建设用地安排,项目建设用地选址、供应规模及主要政策措施等内容。第九条 市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住房保障需求建立住房保障土地储备制度。确保用地供应,城乡规划部门编制城乡规划时,应当明确保障房的空间布局。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住房保障用地储备规划、明确保障房建设的具体地块。在符合城市规划控制指标的前提下,保障房用地可以适当提高容积率,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编制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时 应当对保障房用地供应计划单列,对其中需要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在下达各市,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单列。保障房用地供应计划应当与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相衔接,用地供应后.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用地性质.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与住房保障需求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 将住房保障资金和住房保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按下列渠道筹集住房保障资金、一.中央和省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 二.当地财政年度预算安排资金,三,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四,每年提取土地出让净收益10 以上的资金,五.通过创新投融资方式和公积金贷款筹集的资金.六.出租保障房和配套设施回收的资金,七,按照国家规定发行的企业专项债券.八、社会捐赠的资金.九 可以纳入的其他资金,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住房保障政策研究,创新引资模式 鼓励社会资金和社会机构参与建设保障房。鼓励银行机构发放住房保障中长期贷款.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建设项目的保险 再保险。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筹集资金,专项用于保障房建设和运营,第十二条、保障房来源包括。一 政府投资建设,购买.租赁或者依法收回,回购、没收的住房.二.政府委托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建设.配套建设的住房,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按照与政府约定建设 配套建设的住房,三.单位自筹建设的住房 四,产业园区集中配套建设的住房、五、社会赠予政府的住房 六,其他途径筹集的住房,第十三条 保障房建设实行集中建设和配套建设相结合 保障房与商品房配套建设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建设项目用地出让条件中明确配套建设的保障房总建筑面积、分摊的土地面积,单套建筑面积、套数、套型比例.建设标准,房屋权属等事项.并在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保障房与商品房配套建设的。应当同时规划,设计,施工 并同时交付使用、商品房分期建设的.保障房应当与首期商品房同时建设和交付使用 竣工时应当对照土地出让合同进行验收 第十四条。住房保障实施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告拟建设的保障房项目的选址地点,规划设计方案和配套设施,并征求公众意见 第十五条.保障房项目开发建设,应当符合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住房建设标准以及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节能和环保等标准 并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配套建设道路交通 学校、医院,文体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 同期交付使用 第十六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工程标准及技术规范。制定保障房的相关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鼓励保障房项目开发建设应用节水节能等设备。以及生活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太阳能等新能源、市,县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的保障房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合理确定保障房项目的建筑面积.套型结构,室内装饰装修标准和配套设施。第十七条、新建的保障房交付使用前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保,节能 经济适用的原则完成室内装饰装修、以其他方式筹集的保障房在出租前。应当参照新建保障房室内装修标准作相应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