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规划.第十七条、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 利用实行统一规划制度,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 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确需调整或者修改时.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第十八条,编制草原保护 建设.利用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遵循下列原则、一、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二。以现有草原为基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三.保护为主,加强建设,分批改良.合理利用,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相结合,第十九条,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应当包括,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目标和措施、草原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各项专业规划等。第二十条,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环境保护规划 水土保持规划,防沙治沙规划,水资源规划,林业长远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其他有关规划相协调.第二十一条.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第二十二条 国家建立草原调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定期进行草原调查,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支持,配合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第二十三条、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全国草原等级评定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草原调查结果 草原的质量。依据草原等级评定标准 对草原进行评等定级。第二十四条,国家建立草原统计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共同制定草原统计调查办法.依法对草原的面积 等级.产草量.载畜量等进行统计。定期发布草原统计资料。草原统计资料是各级人民政府编制草原保护.建设 利用规划的依据,第二十五条。国家建立草原生产。生态监测预警系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对草原的面积.等级、植被构成,生产能力.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等草原基本状况实行动态监测,及时为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动态监测和预警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