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应急处置,第三十四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情况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发生跨省 自治区 直辖市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并造成较大危害时。由国务院决定启动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强度 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临时确定为气象灾害危险区。并及时予以公告.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情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 及时动员,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对当地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实施,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第三十七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的气象台站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评估 启用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开展现场气象服务 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和评估结果。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民政部门应当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并按照规定职责核查灾情 发布灾情信息,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卫生应急工作。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应当优先运送救灾物资、设备 药物.食品,及时抢修被毁的道路交通设施。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保障供水.供气 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电力。通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做好电力。通信应急保障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水利主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调度 组织开展防汛抗旱工作.公安部门应当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进行紧急转移,第三十九条。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情况。加强对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联合监测。并根据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第四十条.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置情况、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灾情发展情况 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决定,第四十二条.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 制定恢复重建计划 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