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预防,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 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 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第十一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编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 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第十二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现状。防御原则和目标,易发区和易发时段,防御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及防御措施等内容 第十三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第十四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标准。应当考虑气象灾害的影响、第十五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编制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第十六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第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本地人民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工作,第十八条、大风、沙尘暴。龙卷风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防护林和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定期组织开展建。构.筑物防风避险的监督检查、台风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塘.堤防 避风港 防护林.避风锚地,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根据台风情况做好人员转移等准备工作.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雨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排水设施检查。及时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网 加固病险水库 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堤防等重要险段的巡查,第二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雪,冰冻发生情况。加强电力 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交通疏导.积雪。冰.清除 线路维护等准备工作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本地降雪情况。做好危旧房屋加固.粮草储备,牲畜转移等准备工作、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高温来临前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医药供应的准备工作.并合理调整工作时间.第二十二条。大雾 霾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渔场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霾的监测设施建设。做好交通疏导。调度和防护等准备工作,第二十三条,各类建 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对新建、改建 扩建建、构.筑物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应当就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对新建,改建 扩建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应当同时验收雷电防护装置并有气象主管机构参加。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 构,筑物,设施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由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第二十四条,专门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取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一。有法人资格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设备.设施.三,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四。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五。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从事电力。通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单位的资质证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电力或者国务院通信主管部门共同颁发,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 可以在核准的资质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施工.第二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第二十六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