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保障措施7 1,资金保障7,1。1.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将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 将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和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7.1。2.中央财政每年综合考虑有关部门灾情预测和此前年度实际支出等因素。合理安排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预算 支持地方党委和政府履行自然灾害救灾主体责任,用于组织开展重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和受灾群众救助等工作,7,1、3。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建立健全中央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根据灾情和救灾工作进展,按照及时快速 充分保障的原则预拨救灾资金、满足受灾地区灾害救助工作资金急需。灾情稳定后.及时对预拨资金进行清算 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时下达灾后应急恢复重建中央预算内投资,7.1 4。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成本等因素,适时调整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和相关补助标准,着力解决好受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2.物资保障7.2。1 充分利用现有国家储备仓储资源。合理规划.建设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设区的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 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交通不便或灾害事故风险等级高地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 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救灾物资储备库 点。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库布局,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条件.设施和功能。形成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应统筹考虑各行业应急处置 抢险救灾等方面需要 7,2。2。制定救灾物资保障规划 科学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省、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参照中央应急物资品种要求。结合本地区灾害事故特点.储备能够满足本行政区域启动二级响应需求的救灾物资.并留有安全冗余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采购和储备制度,每年根据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需求,及时补充更新救灾物资 按照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原则,提升企业产能保障能力.优化救灾物资产能布局,依托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搭建重要救灾物资生产企业数据库,建立健全应急状态下集中生产调度和紧急采购供应机制,提升救灾物资保障的社会协同能力,7、2 3 依托应急管理 粮食和储备等部门中央级,区域级,省级骨干库建立救灾物资调运配送中心,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配备运输车辆装备,优化仓储运输衔接,提升救灾物资前沿投送能力.充分发挥各级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作用。提高救灾物资装卸、流转效率 增强应急调运水平。与市场化程度高、集散能力强的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探索推进救灾物资集装单元化储运能力建设.7。2、4.制定完善救灾物资品种目录和质量技术标准、储备库,点,建设和管理标准、加强救灾物资保障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征用补偿机制、7,3 通信和信息保障7,3,1.工业和信息化部健全国家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增强通信网络容灾抗毁韧性,加强基层应急通信装备预置,提升受灾地区应急通信抢通,保通,畅通能力,7,3 2.加强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地方基于应急宽带VSAT卫星网和战备应急短波网等建设,管理应急通信网络,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军队有关指挥机构及时准确掌握重大灾情。7、3 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设备,完善灾情和数据共享平台、健全灾情共享机制。强化数据及时共享,加强灾害救助工作信息化建设,7,4 装备和设施保障7 4。1、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应协调为基层配备灾害救助必需的设备和装备、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要配置完善调度指挥,会商研判,业务保障等设施设备和系统,为防灾重点区域和高风险乡镇 村组配备必要装备,提升基层自救互救能力,7、4.2 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应根据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结合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统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明确相关技术标准。统筹利用学校.公园绿地.广场 文体场馆等公共设施和场地空间建设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科学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规模 等级类别、服务半径。设施设备物资配置指标等,并设置明显标志.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可规划建设专用应急避难场所,7,4.3.灾情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要视情及时启用开放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科学设置受灾群众安置点,避开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他危险区域.避免次生灾害。同时.要加强安置点消防安全。卫生医疗、防疫消杀,食品安全,治安等保障 确保安置点安全有序,7,5,人力资源保障7,5。1,加强自然灾害各类专业救灾队伍建设 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灾害救助能力。支持,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 鼓励和引导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7、5,2、组织应急管理 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商务,卫生健康.林草,地震、消防救援,气象.电力,红十字会等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受灾地区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7、5 3,落实灾害信息员培训制度。建立健全覆盖省,市,县 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应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的灾害信息员,7、6。社会动员保障7、6。1,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协同联动机制 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7,6 2。完善非灾区支援灾区.轻灾区支援重灾区的救助对口支援机制,7,6、3 健全完善灾害应急救援救助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和公众通过平台开展相关活动,持续优化平台功能、不断提升平台能力,7。6 4 科学组织.有效引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政府 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灾害救助中的作用,7,7,科技保障7.7 1 建立健全应急减灾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航空遥感等对地监测系统。发展地面应用系统和航空平台系统.建立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模拟仿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天地空,一体化灾害监测预警,分析评估和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地方空间技术减灾应用示范和培训工作.7。7,2,组织应急管理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卫生健康 林草。地震,消防救援.气象等方面专家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及时完善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和防治区划图。制定相关技术和管理标准。7 7,3 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灾害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强对全球先进应急装备的跟踪研究,加大技术装备开发、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合作机制,鼓励防灾减灾救灾政策理论研究 7,7 4。利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等国际合作机制,拓展灾害遥感信息资源渠道、加强国际合作 7.7、5。开展国家应急广播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健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实现灾情预警预报和减灾救灾信息全面立体覆盖。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综合运用各类手段确保直达基层一线,7、8,宣传和培训。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组织开展全国性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活动 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灾害预防 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常识.组织好.全国防灾减灾日 国际减灾日。世界急救日,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 全国消防日,和,国际民防日,等活动,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积极推进社区减灾活动.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组织开展对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管负责人 灾害管理人员和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