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电气设施地震作用5、0.1 本条结合电力设施的具体情况、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1、1条的规定保持一致 确定为强制性条文,抗震设计时、结构、对设备进行力学分析时也视为结构。所承受的.地震荷载。实际上是由于地震地面运动引起的动态作用,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的规定、属间接作用,不能称为 荷载 改称 地震作用,有关地震作用考虑的原则为 1,考虑到地震可能来自任意方向、而一般电力设施的结构单元具有两个水平主轴方向 并沿主轴方向考虑抗地震作用 并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2.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均匀的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将产生扭转振动,增大地震效应,故应考虑扭转效应 3.有关长悬臂和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同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0。2.电气设施的结构类型繁多 应针对不同的设施采用不同的抗震分析方法 对此,本规范各章中分别作了规定 明确了不同抗震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5.0 3 5、0 5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进行修编,其中第5。0.3条 第5,0。4条结合电力设施的具体情况.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1。4条的规定保持一致、确定为强制性条文。考虑到计算手段的发展和计算准确度要求的提高。多数电气设施不适宜用底部剪力法求地震作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适用范围较广。作为本规范计算地震作用的主要方法列入了本节、为提高分析精度。一般建议适当增加组合的振型个数,至少保证参振质量达总质量的90.以上 且为了考虑相邻振型之间的互相影响,当其周期比大于0.9时,计算地震作用效应不应采用平方和开方SRSS组合方法 而应采用完全方根组合CQC方法。如本规范式5 0。7.4和式5。0、7。5所示。5 0,6。5、0,7 条文沿用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在底部剪力法中。它是根据31条不同场地上的地震记录。计算了400多座不同周期的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在结构高度的60,以上.剪力随结构周期的增长而变大 这种变化关系可近似地用线性变化表示.本条底部剪力法中.在沿高度分配荷载时.在顶层附加一地震作用是根据上述结果给出的。按修改后的方法计算出的剪力与按精确方法计算的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