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五条 中国籍船舶防治污染的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 标准 经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其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外国籍船舶防治污染的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经船旗国政府或者其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船舶经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可以免除配备相应的污染物处理装置的,应当在相应的船舶检验证书中予以注明,第六条、船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要求。具备并随船携带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证书、文书,第七条,船员应当具有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船舶防污染程序和要求 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持有有效的适任证书和合格证明.从事有关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作业人员进行防治污染操作技能.设备使用。作业程序。安全防护和应急反应等专业培训.确保作业人员具备相关防治污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八条、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水上修造,水上拆解,打捞等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配备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和器材.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同一港口.港区。作业区或者相邻港口的单位 可以通过建立联防机制,实现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和器材的统一调配使用、港口、码头,装卸站应当接收靠泊船舶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船舶污染物,从事船舶水上修造.水上拆解,打捞等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处理船舶修造、打捞 拆解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第九条,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油驳和400总吨及以上的非油船。非油驳的拖驳船队应当制定。船上油污应急计划,150总吨以下油船应当制定油污应急程序 150总吨及以上载运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船舶应当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规定制定、船上有毒液体物质污染应急计划,和货物资料文书。明确应急管理程序与布置要求 400总吨及以上载运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船舶可以制定、船上污染应急计划 代替,船上有毒液体物质污染应急计划.和、船上油污应急计划。水路运输企业应当针对所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 制定运输船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为运输船舶配备充足 有效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以及有关作业单位应当制定防治船舶及其作业活动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并做好记录 第十条 依法设立特殊保护水域涉及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应当事先征求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 并由海事管理机构发布航行通 警。告,设立特殊保护水域的。应当同时设置船舶污染物接收及处理设施。在特殊保护水域内航行 停泊,作业的船舶 应当遵守特殊保护水域有关防污染的规定。标准。第十一条。船舶或者有关作业单位造成水域环境污染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污染损害赔偿责任 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投保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或者取得财务担保、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单证或者财务担保证明的副本应当随船携带。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中国籍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 应当向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商业性保险机构和互助性保险机构投保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第十二条.船舶污染事故引起的污染损害赔偿争议、当事人可以申请海事管理机构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一方中途退出调解的、应当及时通知海事管理机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终止调解,并通知其他当事人.调解成功的 由各方当事人共同签署,船舶污染事故民事纠纷调解协议书,调解不成或者在3个月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终止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