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排土场安全稳定性6 1、一般规定6,1 1。选址阶段应根据实际的场址地貌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判定排土场发生泥石流。液化或湿陷灾害的可能性,对陡倾地基,则应考虑形成稳定台阶的可能性.对软弱地基 则应考虑地基蠕滑的可能性 因此本规范强调了初步设计阶段应进行排土场稳定性分析,并在工程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判断排土场场址的适宜性 同时 改,扩建矿山必须基于现状排土场稳定性的论证结果和排土工艺、判断原有排土场场址扩容的可能性。并结合开拓系统调整优化排土工艺。6,1、2 排土场工程地质勘查采用钻探和槽探为主,地质踏勘及地质测绘为辅.结合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等手段,完成包括排土场地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原始地形 现状地形、关键代表性地质剖面、排土物料及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等内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内容主要应包括 1 地理环境及其危害性影响 2。地形地貌.气候.3,区域地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震活动特征。4、排土场地基及排土物料特征,5,排土场物料粒度分布规律。6,排土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分析或参数建议,7.排土场区泥石流的可能性评估。对既有排土场。应综合采用钻探、物探手段掌握排土料分层性质 地基岩土性质和地基地形,对新设计的矿山排土场、排弃物料物理力学性质可采用工程类比方法进行确定,类比项目主要根据物料岩性相似性 破碎方式,爆破堆料,二次破碎、相似性确定其颗粒级配。并根据排土方式 单台阶式。多台阶覆盖式。多台阶压坡脚式等.相似性,结合规划年末图 堆置要素等,确定排土场模型的分层性.必要时,宜从相邻矿山采取物料进行排弃物料颗粒级配筛分及物理力学性质试验,6。1.3.排土场选址应保证排弃岩、土时不致因滚石,滑坡、塌方等威胁采矿场。工业场地、厂区。居民点,铁路,道路,输电网线和通讯干线、耕种区,水域 隧道涵洞.旅游景区 固定标志及永久性建筑等的安全,排土场安全稳定性分析应在排土场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分析基础上。分析判断场地适宜性。环境特征与灾害可能性。并综合排弃物料物理力学性质.基于排土场堆置要素选取典型代表性剖面,进行排土场稳定性计算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提出相关安全对策措施,6,1 4,排土场向前推进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模型和参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过程,形成排土场过程的动态变化特征决定了排土场堆置要素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因此.安全稳定性论证应在稳定性分析基础上增加排土场堆排和堆置要素的论证 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可靠,同时还应增加现场的检测及分析,重点是安全距离,最终境界和底层材料。平台形状、安全车挡、排水设施.变形特征.主要包括坡顶裂缝。斜坡面和坡脚隆起。眉线和段高等关键参数的检测及分析,并依托检测及分析数据反演分析模型.确保分析结果能有效解释现场相关变形和破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