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初步勘察5 0,1、初步勘察应满足初步设计的要求、且应对场地内拟建建 构,筑物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5,0,2。初步勘察宜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勘探,测试与试验等方法,5.0.3。初步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初步查明地质构造 地层结构及岩土工程特性。2.初步查明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工程特性。3,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规模及发展趋势、4、查明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类别。5,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调查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6,初步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变化规律、7,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8,初步查明可能对建 构,筑物有影响的边坡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5,0,4.初步勘察前应搜集下列资料.1、拟建场地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场地有关岩土工程资料和建筑经验等有关文件,资料。2 附有初步拟定的水泥工厂建、构.筑物的荷载、功能特点,结构类型,场地整平标高等资料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书.3,比例尺为1 1000.1,5000的地形图,4,气象,水文,植被,土的标准冻结深度等资料,5.0 5、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拟建场地及周边100m以内的地段,有条件时宜外扩至200m以内.2、测绘和调查比例尺宜选用1,2000.1。5000 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绘填图时所划分地质单元的最小尺寸应为2mm,对水泥工厂建、构。筑物有重要影响的小于2mm的地质单元,应局部扩大比例标在图上、2、地质界线和地质观察点的测绘精度,在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3mm、4。工程地质测绘应布置不少于3条相交的实测工程地质剖面,其中至少1条应贯穿主厂区.5,地质观测点的布置、密度和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位和每个地质单元均应有地质观测点,2。地质观测点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密度应根据场地的地貌.地质条件,成图比例尺和工程要求等确定。3。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天然和人工露头 当露头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的探坑或探槽 4 地质观测点的定位应根据精度要求选用适当方法、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软弱夹层。地下水露头及不良地质作用等特殊地质观测点,宜使用仪器定位 6.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与地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地貌单元。2.地层岩性、厚度和分布。岩层应鉴定风化程度 土层应区分各种特殊性土 3,地质构造,断层性质及规模.岩体结构面的产状和性质及节理裂隙,4,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形态、规模、发育程度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5,地下水的类型、补给来源 排泄条件、井泉位置。含水层的岩性特征 埋藏深度、水位变化。污染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 调查最高洪水位及其发生时间。淹没范围。6、人类活动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5。0,6,当场地覆盖层面积较大,岩溶较发育时宜采用工程物探手段、探测岩土的分界面、可能存在的隐伏构造的产状和分布以及岩溶的分布与规模,若工程物探结果显示明显异常。则宜进行钻探或井探验证 5,0 7 工程物探工作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物探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综合探测 2、物探线宜按纵 横两个方向布置 主测线宜垂直地层或构造线的走向布置.5。0 8、初步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沿每条规划生产线方向应至少布置1条勘探线。2、勘探点应沿勘探线布置,地形平坦地区可按网状布置,3.在地貌单元交界处、微地貌。地层变化较大处及物探异常点,以及可能设置水泥粉磨车间,原料粉磨车间和高大重载建,构,筑物的地段、应布置勘探点,4 对影响建、构,筑物平面布置的特殊性岩土。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地段。应适当加密勘探点 5、控制性勘探点数量宜占勘探点总数的1。5、1 3.且每个地貌单元不应少于1个 6。对岩质地基.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及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按当地经验确定 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规范第5,0.9条.第5。0 12条的规定,5、0。9.初步勘察的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按表5 0 9确定,表5。0.9、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注。表中勘探点包括钻探点.槽探点 外探 坑探.点 静力触探点 但不包括工程物探点,5。0,10、初步勘察的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水泥工厂生产规模按表5、0 10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地 或地段,可能有较大挖方整平时,勘探孔深度应加深.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基岩一定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基岩后即可终止钻进、2,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均匀分布的坚实土层时 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在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土层或达到预定深度、3 对可能布置高大重载建 构。筑物的地段应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 4.用于划分场地类别的勘探孔深度应大于覆盖层厚度 表5.0.10,初步勘察的勘探孔深度,m 5,0,11,初步勘察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勘探点的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1.4 1.2,2,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 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 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数量不应少于6个、3、每个地质单元宜选择不少于3个代表性的钻孔测定岩土层的剪切波速,5 0 12、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1,应调查含水层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 补给排泄条件.各含水层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2.当需要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 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层位、统一量测地下水位,3。当地下水可能浸湿基础时,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腐蚀性评价.4、缺乏长期地下水观测资料的地区,对于地下水位变化可能对建.构。筑物产生严重影响的场地。宜进行地下水位的长期观测工作.5,0.13、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地区应进行场地地震效应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提供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划分建筑抗震地段及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类别.2。应提供土层剖面,覆盖层厚度和剪切波速等有关参数,确定建筑场地类别。3,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地区,应对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进行判别 并应初步判定液化等级,5,0,14.初步勘察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与建议应包括下列内容。1。提供初步设计需要的岩土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2,分析评价拟建建,构。筑物地段的稳定性、3。评价对水泥工厂建,构、筑物有影响的边坡的稳定性。4,初步评价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5,初步分析评价场地地下水和土层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6.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拟建场地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进行评价,7,提出不同建 构、筑物地段可能采取的地基基础类型 地基处理方案的初步建议 8,提出整治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初步方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