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全省范围内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编制、省域交通,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八条.省 设区的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组织编制跨设区的市,跨县,市、区、的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区域内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该区域的城镇空间布局。各城镇的功能分工和规模控制以及城镇间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产业发展布局、禁止 限制和适宜建设的范围、区域内交通,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当与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第九条.设区的市、县 市。人民政府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可以组织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十条、设区的市 县级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城市,县行政区域内的镇、乡。村庄发展布局、对城市.县行政区域内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进行综合安排,第十一条、城市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市政设施和管网布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 各类专项规划等。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十二条 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第十三条 设区的市 县级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县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结合相关的专项规划。确定具体建设用地的性质和各项控制指标。作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地块的用地性质,建筑密度、日照间距.容积率。绿地率.停车位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急避难场所等,应当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十四条。设区的市,县。市,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 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建设提出详细设计和要求,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注重城镇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形成具有地域和民俗特色的城镇风貌 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的水平,第十五条、西安市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应当统筹考虑省级国家机关.国防建设的用地布局.空间安排和安全保密的需要.第十六条.设区的市和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在确定区域内.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依照、陕西省乡村规划建设条例,的规定执行。第十七条 设区的市、县,市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对地下的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公用设施.各类管网等进行统筹安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第十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同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已经批准的.应当单独编制保护规划,并按照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报批备案、第十九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编制城乡规划应当遵守国家和本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采用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有关技术资料 第二十条,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 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第二十一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镇总体规划 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报送审批时 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第二十二条,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由组织编制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由组织编制机关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城乡规划的审批.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二十三条,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规划,环境保护,交通,土地利用等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审查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报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总体规划在批准后三十日内、报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二十四条、省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在批准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前,应当征求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意见 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在批准后三十日内.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设区的市。县,市 人民政府在批准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当征求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意见,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批准后三十日内。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五条,城乡规划批准后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三十日内向社会公布,并提供条件方便公众查询、但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规划展示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第二十六条,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确需修改的.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重新报批。其他城乡规划确需修改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