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风险控制第二十七条。采购人应当将采购需求管理作为政府采购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采购需求管理制度,加强对采购需求的形成和实现过程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第二十八条,采购人可以自行组织确定采购需求和编制采购实施计划,也可以委托采购代理机构或者其他第三方机构开展、第二十九条,采购人应当建立审查工作机制、在采购活动开始前.针对采购需求管理中的重点风险事项,对采购需求和采购实施计划进行审查、审查分为一般性审查和重点审查,对于审查不通过的.应当修改采购需求和采购实施计划的内容并重新进行审查 第三十条.一般性审查主要审查是否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内容确定采购需求、编制采购实施计划,审查内容包括、采购需求是否符合预算.资产.财务等管理制度规定 对采购方式、评审规则 合同类型.定价方式的选择是否说明适用理由、属于按规定需要报相关监管部门批准,核准的事项.是否作出相关安排,采购实施计划是否完整.第三十一条,重点审查是在一般性审查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审查,一。非歧视性审查.主要审查是否指向特定供应商或者特定产品,包括资格条件设置是否合理。要求供应商提供超过2个同类业务合同的.是否具有合理性,技术要求是否指向特定的专利,商标、品牌 技术路线等.评审因素设置是否具有倾向性,将有关履约能力作为评审因素是否适当、二,竞争性审查,主要审查是否确保充分竞争.包括应当以公开方式邀请供应商的 是否依法采用公开竞争方式,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是否符合法定情形,采购需求的内容是否完整,明确。是否考虑后续采购竞争性.评审方法,评审因素、价格权重等评审规则是否适当.三,采购政策审查、主要审查进口产品的采购是否必要、是否落实支持创新,绿色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政策要求。四。履约风险审查 主要审查合同文本是否按规定由法律顾问审定.合同文本运用是否适当 是否围绕采购需求和合同履行设置权利义务,是否明确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要求,履约验收方案是否完整,标准是否明确,风险处置措施和替代方案是否可行 五。采购人或者主管预算单位认为应当审查的其他内容 第三十二条、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应当包括本部门。本单位的采购、财务,业务.监督等内部机构。采购人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 建立相关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参与审查的工作机制、参与确定采购需求和编制采购实施计划的专家和第三方机构不得参与审查、第三十三条,一般性审查和重点审查的具体采购项目范围 由采购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主管预算单位可以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 确定由主管预算单位统一组织重点审查的项目类别或者金额范围、属于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范围的采购项目,应当开展重点审查.第三十四条.采购需求和采购实施计划的调查。确定、编制、审查等工作应当形成书面记录并存档、采购文件应当按照审核通过的采购需求和采购实施计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