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名的命名、更名第九条,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地名的命名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含义明确,健康.不违背公序良俗。二。符合地理实体的实际地域 规模 性质等特征 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避免使用生僻字 四、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不以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五、不以外国人名,地名作地名。六,不以企业名称或者商标名称作地名.七、国内著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全国范围内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八 同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内的乡。镇名称、同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名称.同一个建成区内的街路巷名称。同一个建成区内的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 楼宇名称,不应重名 并避免同音、九.不以国内著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历史文化遗产遗址.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的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划专名,十,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交通运输 水利,电力 通信、气象等设施名称.一般应当与所在地地名统一.法律 行政法规对地名命名规则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地名依法命名后。因行政区划变更。城乡建设、自然变化等原因导致地名名实不符的,应当及时更名.地名更名应当符合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第十一条,机关 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申请地名命名 更名应当提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包括下列材料.一、命名,更名的方案及理由、二。地理实体的位置 规模,性质等基本情况.三。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行政区划的命名、更名,应当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的规定,提交风险评估报告 专家论证报告 征求社会公众等意见报告,其他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综合考虑社会影响。专业性,技术性以及与群众生活的密切程度等因素。组织开展综合评估,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并提交相关报告,第十二条,批准地名命名 更名应当遵循下列规定.一.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以及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国内著名自然地理实体或者涉及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边境地区涉及国界线走向和海上涉及岛屿 岛礁归属界线以及载入边界条约和议定书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等居民点的命名,更名 由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国务院批准,无居民海岛、海域、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 由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其他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 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批准,二,行政区划的命名,更名,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的规定批准,三 本条第一项规定以外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的命名,更名 按照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批准,四,城市公园 自然保护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批准、五 街路巷的命名。更名、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六,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的命名,更名.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征求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批准、七。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的命名、更名,应当根据情况征求所在地相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意见、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第十三条,地名命名。更名后.由批准机关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按照下列规定报送备案、一,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地名报送国务院备案 备案材料径送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地名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备案材料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名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四.其他有关部门批准的地名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四条.按照本条例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名、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由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批准的地名。自按规定报送备案之日起15日内,由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