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网络信息内容规范第二十一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未成年人家国情怀和良好品德,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的网络信息。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网络生态 第二十二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 迷信.赌博,引诱自残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或者持有有关未成年人的淫秽色情网络信息,第二十三条,网络产品和服务中含有可能引发或者诱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实施违反社会公德行为。产生极端情绪,养成不良嗜好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的、制作 复制、发布.传播该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在信息展示前予以显著提示。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家新闻出版 电影部门和国务院教育。电信。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在前款规定基础上确定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的具体种类,范围,判断标准和提示办法、第二十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中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在首页首屏.弹窗、热搜等处于产品或者服务醒目位置、易引起用户关注的重点环节呈现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未成年人进行商业营销、第二十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发送、推送或者诱骗。强迫未成年人接触含有危害或者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第二十六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 图片 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设置便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保存遭受网络欺凌记录.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渠道。提供便利未成年人设置屏蔽陌生用户.本人发布信息可见范围,禁止转载或者评论本人发布信息。禁止向本人发送信息等网络欺凌信息防护选项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信息特征库.优化相关算法模型。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网络欺凌信息的识别监测。第二十七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 图片 音视频等形式.组织 教唆.胁迫。引诱 欺骗,帮助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十八条、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十九条。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一款 第二十七条规定的信息。发现违反上述条款规定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 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并对制作.复制。发布,传播上述信息的用户采取警示。限制功能.暂停服务,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 传播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信息未予显著提示的 应当作出提示或者通知用户予以提示,未作出提示的 不得传输该信息 第三十条、国家网信,新闻出版,电影部门和国务院教育 电信,公安,文化和旅游 广播电视等部门发现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规定的信息的 或者发现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信息未予显著提示的。应当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理,对来源于境外的上述信息、应当依法通知有关机构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阻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