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预防接种。第四十一条,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制定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建立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并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建立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动态调整机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疾病预防,控制需要 增加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报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并公布 第四十二条。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强化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非免疫规划疫苗的使用指导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接种方案,并报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第四十三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第四十四条 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二。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指定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区域内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 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承担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 并应当报颁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接种单位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加强对接种单位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疫苗使用的管理 第四十五条 医疗卫生人员实施接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现场留观等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有接种禁忌不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向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如实记录提出医学建议情况,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核查接种禁忌.查对预防接种证 检查疫苗,注射器的外观、批号 有效期 核对受种者的姓名,年龄和疫苗的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做到受种者、预防接种证和疫苗信息相一致、确认无误后方可实施接种。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受种者在现场留观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当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及时采取救治等措施,第四十六条.医疗卫生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规定.真实 准确,完整记录疫苗的品种.上市许可持有人.最小包装单位的识别信息。有效期。接种时间、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受种者等接种信息,确保接种信息可追溯.可查询,接种记录应当保存至疫苗有效期满后不少于五年备查,第四十七条,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或者出生医院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接种单位或者出生医院不得拒绝办理、监护人应当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管理,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规定.第四十八条 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按照规定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应当向儿童居住地或者托幼机构、学校所在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按照规定补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为托幼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等提供技术指导,儿童入托 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办法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第四十九条,接种单位接种免疫规划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接种单位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除收取疫苗费用外、还可以收取接种服务费.接种服务费的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第五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可以在本行政区域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决定,作出群体性预防接种决定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第五十一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