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就业服务和管理。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中介服务的指导和监督,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一.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二.职业供求信息 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三。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四,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五 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六,其他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按照规定给予补贴.国家鼓励社会各界为公益性就业服务提供捐赠。资助、第三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举办或者与他人联合举办经营性的职业中介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不得向劳动者收取费用,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鼓励其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其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第三十九条,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诚实信用。公平 公开的原则,用人单位通过职业中介机构招用人员。应当如实向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岗位需求信息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利用职业中介活动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四十条,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 有明确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二 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三.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四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后,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行政许可,未经依法许可和登记的机构 不得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国家对外商投资职业中介机构和向劳动者提供境外就业服务的职业中介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就业信息,二 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三、伪造 涂改。转让职业中介许可证,四,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五、其他违反法律 法规规定的行为,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 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第四十三条,国家建立劳动力调查统计制度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制度 开展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失业状况调查统计,并公布调查统计结果。统计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劳动力调查统计和就业,失业登记时。用人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调查统计和登记所需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