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五十三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第五十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 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 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第五十五条、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接受社会监督,第五十六条 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第五十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第五十八条.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