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土地沙化的预防 第十四条.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土地沙化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并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土地沙化监测技术规程。对沙化土地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及上一级林业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土地沙化监测过程中。发现土地发生沙化或者沙化程度加重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收到报告的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止导致土地沙化的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气象干旱和沙尘暴天气进行监测。预报,发现气象干旱或者沙尘暴天气征兆时 应当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 收到报告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预防措施.必要时公布灾情预报、并组织林业,农.牧、业等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或者减轻风沙危害。第十六条.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防沙治沙规划、划出一定比例的土地 因地制宜地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 种植多年生灌木和草本植物,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的标准和具体任务。并逐片组织实施.明确责任 确保完成、除了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外,不得批准对防风固沙林网.林带进行采伐,在对防风固沙林网.林带进行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之前 必须在其附近预先形成接替林网和林带。对林木更新困难地区已有的防风固沙林网、林带,不得批准采伐.第十七条、禁止在沙化土地上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被管护制度。严格保护植被,并根据需要在乡 镇.村建立植被管护组织。确定管护人员,在沙化土地范围内、各类土地承包合同应当包括植被保护责任的内容、第十八条,草原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草原的管理和建设.由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组织农牧民建设人工草场。控制载畜量、调整牲畜结构,改良牲畜品种,推行牲畜圈养和草场轮牧.消灭草原鼠害 虫害.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原实行以产草量确定载畜量的制度 由农 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载畜量的标准和有关规定、并逐级组织实施 明确责任、确保完成 第十九条.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在编制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供水计划时。必须考虑整个流域和区域植被保护的用水需求。防止因地下水和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植被破坏和土地沙化.该规划和计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实施,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牧业和其他产业,第二十条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得批准在沙漠边缘地带和林地,草原开垦耕地.已经开垦并对生态产生不良影响的 应当有计划地组织退耕还林还草、第二十一条、在沙化土地范围内从事开发建设活动的.必须事先就该项目可能对当地及相关地区生态产生的影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法提交环境影响报告,环境影响报告应当包括有关防沙治沙的内容、第二十二条,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禁止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安置移民.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的农牧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迁出,并妥善安置、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尚未迁出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由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主管部门妥善安排.未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指定的部门同意 不得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进行修建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