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疫苗 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第七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并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接种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给予奖励,第九条.国家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 教育和捐赠等活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协助组织居民,村民受种第一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