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经营质量管理第二十九条、从事医疗器械经营 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覆盖采购.验收,贮存,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措施.并做好相关记录,保证经营条件和经营活动持续符合要求,第三十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并实施产品追溯制度,保证产品可追溯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制度.第三十一条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从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经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 第三十二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购进医疗器械时应当查验供货企业的资质 以及医疗器械注册证和备案信息,合格证明文件.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 进货查验记录包括。一,医疗器械的名称 型号.规格,数量。二.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三、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受托生产企业名称 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备案编号,四,医疗器械的生产批号或者序列号,使用期限或者失效日期.购货日期等、五、供货者的名称,地址以及联系方式 进货查验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有效期满后2年,没有有效期的,不得少于5年,植入类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应当永久保存.第三十三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医疗器械运输。贮存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或者标签标示要求.并做好相应记录、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第三十四条。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经营企业委托其他单位运输。贮存医疗器械的、应当对受托方运输,贮存医疗器械的质量保障能力进行评估,并与其签订委托协议 明确运输、贮存过程中的质量责任。确保运输 贮存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第三十五条,为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经营企业专门提供运输 贮存服务的 应当与委托方签订书面协议 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质量责任。并具有与产品运输、贮存条件和规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具备与委托方开展实时电子数据交换和实现产品经营质量管理全过程可追溯的信息管理平台和技术手段。第三十六条、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委托销售的 应当委托符合条件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并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七条、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经营企业应当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对销售人员以本企业名义从事的医疗器械购销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销售记录制度.销售记录信息应当真实 准确、完整和可追溯,销售记录包括。一,医疗器械的名称。型号,规格,注册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数量,单价.金额,二 医疗器械的生产批号或者序列号 使用期限或者失效日期,销售日期、三、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受托生产企业名称 生产许可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 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企业,销售记录还应当包括购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相关许可证明文件编号或者备案编号等,销售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有效期满后2年。没有有效期的。不得少于5年。植入类医疗器械销售记录应当永久保存、第三十九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提供售后服务.约定由供货者或者其他机构提供售后服务的,经营企业应当加强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售后的安全使用.第四十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售后管理,对客户投诉的质量问题应当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和反馈。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及时通知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生产经营企业,第四十一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协助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对所经营的医疗器械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第四十二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发现其经营的医疗器械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或者存在其他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等有关单位.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认为需要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 第四十三条,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停业一年以上 恢复经营前、应当进行必要的验证和确认,并书面报告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核查。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经营企业经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不再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可能影响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应当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原经营许可或者备案部门报告、第四十四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自查制度。按照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进行自查 每年3月31日前向所在地市县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提交上一年度的自查报告,第四十五条,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不得经营未依法注册或者备案、无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禁止进口。销售过期 失效。淘汰等已使用过的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