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危险化学品管道的运行,第十五条,危险化学品管道应当设置明显标志.发现标志毁损的,管道单位应当及时予以修复或者更新。第十六条.管道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管道巡护制度,配备专人进行日常巡护。巡护人员发现危害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生产情形的.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并及时处理,第十七条,管道单位对危险化学品管道存在的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排除,对自身排除确有困难的外部事故隐患.应当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第十八条 管道单位应当按照有关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危险化学品管道进行定期检测,维护、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对安全风险较大的区段和场所、应当进行重点监测。监控,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危险化学品管道、应当及时更新、改造或者停止使用,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对涉及更新,改造的危险化学品管道、还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办理安全条件审查手续.第十九条,管道单位发现下列危害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运行行为的 应当及时予以制止,无法处置时应当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一,擅自开启。关闭危险化学品管道阀门、二.采用移动.切割、打孔、砸撬、拆卸等手段损坏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三。移动,毁损 涂改管道标志 四,在埋地管道上方和巡查便道上行驶重型车辆、五。对埋地.地面管道进行占压.在架空管道线路和管桥上行走或者放置重物、六,利用地面管道 架空管道,管架桥等固定其他设施缆绳悬挂广告牌,搭建构筑物、七、其他危害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运行的行为 第二十条,禁止在危险化学品管道附属设施的上方架设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第二十一条、在危险化学品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外缘两侧各5米地域范围内,管道单位发现下列危害管道安全运行的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无法处置时应当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一.种植乔木、灌木,藤类,芦苇、竹子或者其他根系深达管道埋设部位可能损坏管道防腐层的深根植物 二。取土 采石,用火,堆放重物。排放腐蚀性物质 使用机械工具进行挖掘施工,工程钻探,三、挖塘,修渠 修晒场、修建水产养殖场。建温室 建家畜棚圈。建房以及修建其他建 构。筑物,第二十二条 在危险化学品管道中心线两侧及危险化学品管道附属设施外缘两侧5米外的周边范围内、管道单位发现下列建、构,筑物与管道线路。管道附属设施的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应当及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一。居民小区.学校、医院 餐饮娱乐场所,车站。商场等人口密集的建筑物、二 加油站,加气站 储油罐、储气罐等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 经营,存储场所 三,变电站 配电站 供水站等公用设施。第二十三条、在穿越河流的危险化学品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500米地域范围内,管道单位发现有实施抛锚。拖锚、挖沙,采石.水下爆破等作业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无法处置时应当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但在保障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的条件下,为防洪和航道通畅而实施的养护疏浚作业除外,第二十四条,在危险化学品管道专用隧道中心线两侧1000米地域范围内、管道单位发现有实施采石。采矿,爆破等作业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无法处置时应当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在前款规定的地域范围内,因修建铁路 公路。水利等公共工程确需实施采石.爆破等作业的,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执行,第二十五条、实施下列可能危及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运行的施工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在开工的7日前书面通知管道单位。将施工作业方案报管道单位,并与管道单位共同制定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管道单位应当指派专人到现场进行管道安全保护指导,一、穿。跨 越管道的施工作业。二、在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5米至50米和管道附属设施周边100米地域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铁路,公路,河渠,架设电力线路、埋设地下电缆、光缆、设置安全接地体,避雷接地体,三,在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200米和管道附属设施周边500米地域范围内、实施爆破,地震法勘探或者工程挖掘。工程钻探,采矿等作业.第二十六条,施工单位实施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款 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作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 已经制定符合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运行要求的施工作业方案 二、已经制定应急预案,三,施工作业人员已经接受相应的危险化学品管道保护知识教育和培训.四.具有保障安全施工作业的设备、设施,第二十七条 危险化学品管道的专用设施 永工防护设施 专用隧道等附属设施不得用于其他用途。确需用于其他用途的、应当征得管道单位的同意,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第二十八条。管道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管道事故应急预案,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人员和设备物资。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发生危险化学品管道生产安全事故。管道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响应程序、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紧急处置、消除或者减轻事故危害,并按照国家规定立即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对转产,停产、停止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管道 管道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妥善处置。并将处置方案报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