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救助基金管理第二十三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一经确定 除本办法另有规定外、3年内不得变更,第二十四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履行下列管理职责 一.接收救助基金资金 二。制作。发放宣传材料,积极宣传救助基金申请使用和管理有关政策。三。受理,审核垫付申请。并及时垫付,四、追偿垫付款。向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等单位通报拒不履行偿还义务的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信息 五 如实报告救助基金业务事项,六、管理救助基金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五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建立符合救助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建立数据信息交互机制 规范救助基金网上申请和审核流程 提高救助基金使用和管理效率。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设立热线电话,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能够及时受理,审核垫付申请 第二十六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公开以下信息,一.救助基金有关政策文件.二.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电话,地址和救助网点,三。救助基金申请流程以及所需提供的材料清单,四。救助基金筹集,使用、追偿和结余信息 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除外.五。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对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考核结果,六,救助基金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信息,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被救助人的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应当依法予以保密、第二十七条,救助基金账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银行账户管理规定开立 救助基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户管理、并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使用.不得用于担保、出借 投资或者其他用途 第二十八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本办法垫付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后。应当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进行追偿 发生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三项情形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侦破后、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通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有关单位,受害人或者其继承人应当协助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追偿、第二十九条,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或者其继承人已经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赔偿的、应当退还救助基金垫付的相应费用.对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员身份无法确认或者其受益人不明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在扣除垫付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后.代为保管死亡人员所得赔偿款、死亡人员身份或者其受益人身份确定后 应当依法处理 第三十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已经履行追偿程序和职责。但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追偿未果的、可以提请救助基金主管部门批准核销 一,肇事逃逸案件超过3年未侦破的 二 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死亡.被宣告死亡.被宣告失踪或者终止,依法认定无财产可供追偿的.三 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 应当退还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受害人或者其继承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依法认定无财产可供追偿或者退还的,省级救助基金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省实际情况,遵循账销案存权存的原则。制定核销实施细则.第三十一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于每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 将上一季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报送至救助基金主管部门.于每年2月1日前,将上一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报送至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并接受救助基金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年度考核,监督检查。第三十二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变更或者终止时 应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对救助基金进行清算、第三十三条,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告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追偿情况、第三十四条、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应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救助基金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依法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告,第三十五条。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年度服务数量和质量结算管理费用,救助基金的管理费用列入本级预算.不得在救助基金中列支。第三十六条 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在确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时、应当书面约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可以变更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受理 审核救助基金垫付申请并进行垫付的 二,提供虚假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三,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救助基金的 四,违规核销的。五 拒绝或者妨碍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六。可能严重影响救助基金管理的其他情形.第三十七条,省级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1日前 将本地区上一年度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追偿以及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相关情况报送至财政部和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