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2,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5,2、1、太阳能集热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太阳能集热器宜朝向正南,或南偏东.偏西20 的朝向范围内设置.安装倾角宜为当地纬度。10,当受实际条件限制时。集热器的面积补偿应按本标准附录B执行 并应进行经济效益分析,2,放置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上的太阳能集热器、冬至日集热器釆光面的日照时数不应少于6h。前。后排集热器之间应留有安装.维护操作的间距、排列应整齐有序,3 某一时刻太阳能集热器不被前方障碍物遮挡阳光的日照间距应按下式计算 D、Hcothcosγ0.5、2。1,式中,D,日照间距,m、H。前方障碍物的高度,m,h.计算时刻的太阳高度角.γ0。计算时刻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集热器表面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4,太阳能集热器不得跨越建筑变形缝设置、5,2.2,太阳能集热器总面积宜通过动态模拟计算确定、采用简化计算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短期蓄热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Ac、短期蓄热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m2 QJ。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负荷.W.JT、当地集热器采光面上的12月平均日太阳辐照量 J m2.d、应按本标准附录A选取。f,太阳能保证率,应按本标准附录A选取、ηcd,基于总面积的集热器平均集热效率 应按本标准附录C计算.ηL,管路及贮热装置热损失率、应按本标准附录D计算。2 季节蓄热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应按下式计算,式中.Ac s,季节蓄热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m2.Ja 当地集热器釆光面上的年平均日太阳辐照量、J,m2 d、应按本标准附录A选取.f.太阳能保证率,按本标准附录A选取、Ds,当地采暖期天数、d ηs 季节蓄热系统效率.可取0,7.0。9.3,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应按下式计算.式中、AIN,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m2,Ac。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m2.UL、集热器总热损系数。W,m2,测试得出.Uhx。换热器传热系数,W,m2,查产品样本得出,Ahx、间接系统换热器换热面积,m2 应按本标准附录E计算,5、2.3 通过水力计算确定系统管路的管径、长度。布置方式及水力平衡装置等 应满足管网水力平衡要求、5.2,4,单块太阳能集热器工质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Gs gA、5 2.4,式中,Gs、单块太阳能集热器工质的设计流量 m3 h、A、单块太阳能集热器的总面积,m2.g。太阳能集热器工质的单位面积流量.m3、h.m2。应根据太阳能集热器产品技术参数确定。当无相关技术参数时,宜根据不同的系统按表5。2,4取值,5 2、5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根据太阳能集热器阵列的串并联方式和每一阵列所包含的太阳能集热器数量,面积及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计算确定,在当地太阳辐照 大气压力等气象条件下 太阳能液体工质集热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满足出口工质温度符合设计要求且不致汽化。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满足出口工质温度符合设计要求且不致造成过热安全隐患 5 2,6.太阳能集热系统水泵.风机等设备应按集热器流量和进出口压力降等参数通过系统水力计算进行选型。5.2 7,闭式太阳能集热系统选配循环水泵应计算集热系统耗电输热比,并应在施工图设计说明中标注,5 2.8 太阳能集热系统应釆用温差循环运行控制。并宜采用变流量运行。5,2.9,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防冻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防冻设计宜根据集热系统类型和使用地区按表5,2 9选取,2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防冻措施应釆用自动控制运行工作.5 2、10。应根据贮热装置的供热工质出口温度与设定供热温度的差值.控制辅助热源加热设备的启停.5,2,11.太阳能集热系统以水为工质的防冻自动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釆用排空和排回防冻措施的直接和间接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宜釆用定温控制.当太阳能集热系统出口温度低于设定的防冻执行温度时.应通过控制器启闭相关阀门排空集热系统中的水或将水排回贮水箱,2,釆用循环防冻措施的直接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宜采用定温控制,当太阳能集热系统出口温度低于设定的防冻执行温度时,控制器应启动循环泵进行防冻循环 5。2、12。太阳能集热系统防过热温度传感器应设置在贮热水箱顶部,集热系统出口 防过热执行参数的设定范围应与系统运行工况和部件耐热能力相匹配.5.2 13,太阳能集热系统应安装防过热安全阀、其安装位置应保证在泄压时排出的高温蒸汽、高温热水不致危及周围人员 并应配备相应的安全措施、防过热安全阀设定的开启压力应与系统可耐受的最高工作温度对应的饱和蒸汽压力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