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试验方法6。1。混凝土抗压强度、6.1.1,混凝土试件的留置,6.1,1.1,当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或原材料发生变更时。应制作三组试件 6。1,1.2.每拌制100盘或一个工作班拌制的同配合比混凝土不足100盘时 应制作三组试件.其中.一组试件检验预应力钢筋放张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一组试件检验28d的混凝土抗压强度 采用压蒸养护工艺时.检验出釜后1d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另一组备用或检验管桩出厂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6。1。2.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6、1 2。1、混凝土拌合物应在搅拌站或喂料工序中随机抽取,制作标准尺寸试件.并与管桩同条件养护.6.1,2,2。检验强度等级的试件.拆模后放入标准养护室养护至28d、采用压蒸养护工艺时。出釜后冷却至常温、6。1,2,3.检验出厂强度的试件.拆模后与管桩同条件养护、6 1,2、4,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GB。T,50081的有关规定、6.2.外观质量和尺寸允许偏差,外观质量和尺寸允许偏差的检查工具和检查方法见表7,6 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查工具和检查方法见表7.6。4,抗弯试验、6.4.1,管桩的抗弯试验采用简支梁对称加载装置,如图2所示,其中。P的方向可垂直于地面,也可平行于地面,管桩的轴线均与地面平行、6、4、2.抗弯试验用的管桩。单节桩长不得超过表1中相应外径规定的长度上限值.也不得小于表8中规定的抗弯试验用管桩的最短单节桩长 6,4 3 两根管桩焊接接头的抗弯试验方法与6,4、1相同 且两根管桩焊接后长度不得超过表1中相应外径规定的长度上限值,也不得小于表8中规定的抗弯试验用管桩的最短单节桩长、接头应位于最大弯矩处 6 4,4,加载程序、第一步,按抗裂弯矩的20、的级差由零加载至抗裂弯矩的80。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为3min,然后按抗裂弯矩的10 的级差继续加载至抗裂弯矩的100。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为3min,观察是否有裂缝出现,测定并记录裂缝宽度.第二步 如果在抗裂弯矩的100.时未出现裂缝.则按抗裂弯矩的5,的级差继续加载至裂缝出现 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为3min、测定并记录裂缝宽度,第三步 按极限弯矩的5 的级差继续加载至出现5。6,3所列极限状态的检验标志之一为止 每级荷载弯矩的持续时间为3min、观测并记录各项读数.6.4 5、弯矩计算公式 实测弯矩按式,1、式,3,计算。6,4。5,1 垂直向下加载.6、4.5 2.垂直向上加载 6,4,5。3、水平加载、式中 M,抗弯弯矩、单位为千牛米,kN,m W、管桩重量 单位为千牛。kN,L.管桩长度,单位为米。m,P.荷载。垂直加载时.应考虑加载设备的重量、单位为千牛,kN,a、1.2的加荷跨距、单位为米.m,外径小于1200mm且单节桩长不大于15m时。a等于0。5m、外径大于800mm且单节桩长大于15m时,a等于管桩外径D,6,4。6,抗裂荷载和极限荷载的确定,6 4,6,1,当在加载过程中第一次出现裂缝时 应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抗裂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抗裂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抗裂荷载实测值、6 4.6,2.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5,6.3所列的情况之一时 应取此时的荷载值作为极限荷载实测值。当在加载过程中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 应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极限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 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的平均值作为极限荷载实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