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业和活动管理第十六条,在管辖海域内从事体育。娱乐,演练,试航.科学观测等水上水下活动。应当编制活动方案,安全保障和应急方案,并遵守海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定 可能影响海上交通安全的、应当提前10个工作日将活动涉及的海域范围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在内河通航水域进行气象观测。测量 地质调查,大面积清除水面垃圾和可能影响内河通航水域交通安全的其他作业的.应当在作业前将作业方案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第十七条,从事维护性疏浚 清障等影响通航的航道养护活动 或者确需限制通航的养护作业的,应当提前向海事管理机构通报,第十八条,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作业或者活动水域的范围,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核定安全作业区的范围 并向社会公告、需要改变的,应当由海事管理机构重新核定公告 水上水下作业或者活动已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定安全作业区的,船舶。海上设施或者内河浮动设施应当在安全作业区内进行作业或者活动、无关船舶 海上设施或者内河浮动设施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在安全作业区设置相关的安全警示标志,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或者警戒船,第十九条。从事按规定需要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的水上水下作业或者活动.应当在作业或者活动开始前办妥相关手续、第二十条 水上水下作业或者活动的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第二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 法规及规章要求,明确本单位和施工单位安全责任人,督促施工单位加强施工作业期间安全管理、落实水上交通安全的各项要求,建设单位应当确保水上交通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第二十二条 水上水下作业需要招投标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招投标前明确参与作业的船舶.海上设施或者内河浮动设施应当具备的安全标准和条件,在工程招投标后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将作业船舶。海上设施或者内河浮动设施及人员和为作业服务的船舶及其人员纳入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并与其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第二十三条。主办单位,施工单位应当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保障施工作业、活动及其周边水域交通安全 第二十四条、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在水上水下作业或者活动过程中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按照海事管理机构许可的作业或者活动内容.水域范围和使用核准的船舶,海上设施或者内河浮动设施进行作业或者活动,不得妨碍其他船舶的正常航行,二 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通报作业或者活动进度及计划 并保持作业或者活动水域良好的通航环境。三,使船舶 海上设施或者内河浮动设施保持在适于安全航行.停泊或者从事有关作业或者活动的状态 四,船舶、海上设施或者内河浮动设施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明显处昼夜显示规定的号灯号型.在现场作业或者活动的船舶或者警戒船上配备有效的通信设备 作业或者活动期间指派专人警戒.并在指定的频道上守听,第二十五条,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除水上水下作业或者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碍航物 不得遗留任何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的隐患,在碍航物未清除前,必须设置规定的标志.显示信号 并将碍航物的名称、形状、尺寸 位置和深度准确地报告海事管理机构、第二十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涉及通航安全的部分完工后或者工程竣工后 将工程有关通航安全的技术参数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第二十七条,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作业或者活动现场监督检查制度。依法检查建设单位 主办单位和施工单位所属船舶,海上设施或者内河浮动设施,人员水上通航安全作业条件,采取的通航安全保障措施,应急预案 责任制度落实情况.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