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捕捞业,第二十一条,国家在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扶持远洋捕捞业的发展.并根据渔业资源的可捕捞量、安排内水和近海捕捞力量、第二十二条,国家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原则,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实行捕捞限额制度。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渔业资源的调查和评估,为实行捕捞限额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其他管辖海域的捕捞限额总量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报国务院批准后逐级分解下达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捕捞限额总量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或者协商确定.逐级分解下达。捕捞限额总量的分配应当体现公平 公正的原则。分配办法和分配结果必须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监督 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捕捞限额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超过上级下达的捕捞限额指标的。应当在其次年捕捞限额指标中予以核减.第二十三条、国家对捕捞业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有关国家缔结的协定确定的共同管理的渔区或者公海从事捕捞作业的捕捞许可证。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海洋大型拖网 围网作业的捕捞许可证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 其他作业的捕捞许可证、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但是、批准发放海洋作业的捕捞许可证不得超过国家下达的船网工具控制指标。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捕捞许可证不得买卖.出租和以其他形式转让,不得涂改.伪造 变造,到他国管辖海域从事捕捞作业的.应当经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或者参加的有关条约、协定和有关国家的法律,第二十四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方可发给捕捞许可证,一、有渔业船舶检验证书、二,有渔业船舶登记证书。三。符合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的捕捞许可证.应当与上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捕捞限额指标相适应.第二十五条,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捕捞许可证关于作业类型 场所,时限 渔具数量和捕捞限额的规定进行作业 并遵守国家有关保护渔业资源的规定,大中型渔船应当填写渔捞日志,第二十六条、制造.更新改造.购置.进口的从事捕捞作业的船舶必须经渔业船舶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下水作业.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二十七条。渔港建设应当遵守国家的统一规划.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位于本行政区域内的渔港加强监督管理。维护渔港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