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 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 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作如下决定。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为核心 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二,基本原则,坚持属地管理 分级负责,明确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 全社会共同参与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运用监测预警 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确防灾责任单位 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协调推进山洪等其他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三.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灾害调查任务。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基本完成三峡库区、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对其他隐患点,积极开展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灾情、险情得到及时监控和有效处置、到2020年 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 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二,全面开展隐患调查和动态巡查 四,加强调查评价 以县为单元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展山洪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 重点提高汶川、玉树地震灾区以及三峡库区、西南山区.西北黄土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的调查工作程度.加大对人口密集区.重要军民设施周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力度。调查评价结果要及时提交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为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依据 五。强化重点勘查,对可能威胁城镇,学校,医院。集市和村庄。部队营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及饮用水源地,隐蔽性强 地质条件复杂的重大隐患点,要组织力量进行详细勘查 查明灾害成因,危害程度。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并逐点制定落实监测防治措施 六.开展动态巡查 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组织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经常性巡回检查、对重点防治区域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并将排查结果及防灾责任单位及时向社会公布,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县级人民政府隐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基层难以确定的隐患.要及时组织专业部门进行现场核查确认,三、加强监测预报预警。七.完善监测预报网络、各地区要加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 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密部署气象 水文 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八。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 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和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和手段 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并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 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九。提高群测群防水平,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基层社区,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对群测群防员给予适当经费补贴。并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测群防员等的防灾知识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四。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十。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强化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监管。开展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要加强对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 切实避开危险区域。十一、快速有序组织临灾避险.对出现灾害前兆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 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 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 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遇台风 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及地震灾害发生时 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隐患发展变化,紧急情况下、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测群防组织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原址设立警示标志.避免人员进入造成伤亡 在安排临时转移群众返回原址居住前,要对灾害隐患进行安全评估、落实监测预警等防范措施.十二、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 土地整治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 优先搬迁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要加强对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并为搬迁群众提供长远生产、生活条件。五,综合采取防治措施.十三,科学开展工程治理,对一时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地区要加快开展工程治理,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队伍作用,科学设计,精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治理项目的支持和指导监督。十四,加快地震灾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针对汶川 玉树等地震对灾区地质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在全面开展地震影响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对重大隐患点进行严密监测.及时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防止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组织实施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妥善解决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遗留问题,重点加强对水位涨落引发的滑坡,崩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十五、加强重要设施周边地质灾害防治 对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输供电输油。气。设施等重要设施及军事设施周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确保安全,经评估论证需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实施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各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工地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警。制定防灾预案,切实保证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十六 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各地区要组织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环境保护,水利、农业,安全监管.林业。气象等相关部门 统筹各方资源抓好地质灾害防治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隐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水平.要编制实施相关规划,合理安排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适当提高山区城镇,乡村的地质灾害设防标准,十七,建立健全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防控机制.建立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地面沉降防控共同责任制.完善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行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联防联控,重点加强对长江三角洲 华北地区和汾渭地区地下水开采管理。合理实施地下水禁采。限采措施和人工回灌等工程 建立地面沉降防治示范区,遏制地面沉降、地裂缝进一步加剧,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划定地面塌陷易发区,危险区,强化防护措施,制定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防止矿产开采、地下水抽采和其他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地下空间使用不当等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等灾害,六 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十八 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 通信和专业设备,形成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 进一步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严密.科学的应急工作流程 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储备,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十九.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乡.村地质灾害监测 巡查,预警、转移避险等应急能力建设 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要安排专人盯守巡查、并于每年汛期前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二十 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加强综合协调.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七.健全保障机制,二十一 完善和落实法规标准 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易发区要抓紧制定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规章,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法制体系.抓紧修订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危险性评估与风险区划,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规范标准。完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 施工 监理、危险性评估等技术要求和规程,二十二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地质灾害易发区省,市 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与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加大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十三,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国家设立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实施重大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勘查、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置,支持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科普宣教和培训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根据本地实际。增加安排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 同时.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各地区要探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十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国家和地方相关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复杂山体成灾机理,灾害风险分析,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地震对地质灾害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积极采用地理信息 全球定位,卫星通信,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运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鼓励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指挥,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制,推广应用生命探测、大型挖掘起重破障 物探钻探及大功率水泵等先进适用装备,提高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二十五,深入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教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技能演练.市 县 乡级政府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区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八.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二十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地质灾害易发区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市,县。乡级政府分管领导及主管部门负责人任职等谈话的重要内容,督促检查防灾责任落实情况 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二十七 加强沟通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与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的沟通联络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 民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 铁道。水利,卫生 安全监管。电力监管.旅游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二十八 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紧依靠人民解放军 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公安消防队伍等抢险救援骨干力量,切实发挥工会 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要给予表扬奖励、国务院.二.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页面正在加载中,点此刷新

批注书签自动云同步,随时随地查阅更便捷!

建标库的PC电脑版Android版iPhone版,已全面支持“云批注和云书签”功能。您可以在下载最新版客户端后,立即体验。

在各客户端的资源阅读界面,选中相应的文字内容后,自动弹出云批注菜单;填写相应的信息保存,自动云存储;其它设备随时可查看。

复制 搜索 分享

"大量文字复制"等功能仅限VIP会员使用,您可以选择以下方式解决:

1、选择少量文本,重新进行复制操作

2、开通VIP,享受下载海量资源、文字任意复制等特权

支持平台发展,开通VIP服务
QQ好友 微信 百度贴吧 新浪微博 QQ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