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eismic、ground,motion.parameters,zonation,map。of.ChinaGB、18306.20152015、05。15。发布2016,06 01,实施前言,本标准的5.1,5.2。6、1。7 1。8。2、附录A.附录B.附录C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标准与GB 18306。2001相比 主要有以下变化,a,由全文强制改为条文强制,b.增加了引言、c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作为第2章,d。增加了部分术语和定义,增加的术语和定义为3,1,地震动.3。2.地震动参数,3,7,重大建设工程,3、8,一般建设工程、3、9,基本地震动 3.10.多遇地震动。3、11.罕遇地震动、3、12、极罕遇地震动,e、原第4章、使用规定.扩充为现第5章、基本规定、第6章 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第7章,类场地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确定、和第8章.场地地震动参数调整。f 修订了附录A和附录B的内容,局部地区地震动参数值进行了适当调整.g,原附录C.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扩充为、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Fa。和。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Fa。放入附录E中、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放入第8章正文中.h 原附录D。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数过渡的说明.修改为、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作为附录G.i。增加了.全国城镇.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场地类别划分、和,地震动参数分区值范围.分别作为附录C,附录D和附录F.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孟潭、陈国星.谢富仁,徐锡伟、李小军。俞言祥、李山有.周本刚。潘华,吕悦军,赵凤新 吴健 冯义钧。田勤俭,冉勇康 王健。温增平。马保起.雷建成。刘建达.袁道阳。沈军,廖旭。安晓文.杨家亮 刘庆忠.陈蜀俊,黄昭。姜慧,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8306,2001、引言,GB、18306 2001自实施以来、在我国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各类建设工程规划和选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编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修订GB、18306.2001的主要原因 a。国家对地震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地震安全提出了新的需求.b,GB,18306 2001实施以来、我国积累了大量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等新资料,在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c,国内外在地震区划图编制原则与方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逐步得到应用,d、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8.0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9,0级地震等国内外特大地震灾害事件提供了重要经验教训、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