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化工工程师《专业基础》精选题31.采用带废气循环的理想干燥器干燥湿物料。新鲜空气状态:t0=20℃,;废气状态:t2=50℃,。混合时新鲜空气与废气中的绝干气的质量比为1:3。将此混合器在预热器内加热升温后送入干燥器,干燥器内1200 kg/h的湿物料自含水量0.2(干基,下同)降至0.01。假设系统热损失可忽略,干燥过程等焓。则预热器的加热量接近( )。 A.40.9 kW B.163.5 kW C.653.7 kW D.409 kW 2.对上题的干燥系统,预热器的加热量接近( )。 A.69.44 kW B.69.95 kW C.74.41 kW D.65.46 kW 3.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某湿物料,使物料由含水量X1=0.2干燥至X2=0.05所需时间为2.0 h。已知物料临界含水量Xc=0.15,平衡含水量X*=0.01,降速段干燥速率与含水量呈线性关系,则物料含水量由0.3降至0.02(均为干基含水量)所需的时间接近( )。 A.4.610 h B.1.331 h C.3.278 h D.3.681 h 4.一蒸发器每小时将1000 kg/h的NaCl水溶液由质量分数为0.05浓缩至0.30,则浓缩液量为( )。 A.166.7 kg/h B.50 kg/h C.300 kg/h D.833.3 kg/h 5.晶习是指( )。 A.一定环境中晶体外部形态 B.晶体的物理性质 C.晶体的化学组成 D.是上述三者的综合 6.101.33 kPa下,将温度为295 K,相对湿度60%的不饱和湿空气加热至373 K,则该空气的相对湿度( )。 A.不变 B.增加 C.减小 D.不确定 7.101.33 kPa下,将温度为295 K,相对湿度60%的不饱和湿空气加热至373 K,则该空气的相对湿度( )。 A.不变 B.增加 C.减小 D.不确定 8.由500 kg硫酸钠和2500 kg水组成的水溶液在10℃下析出含10个水分子的水合盐(Na2SO4?10H2O)晶体。该温度下饱和溶解度为9.0 kg/100 kg。假设在冷却过程中有2%水蒸发,则结晶产品的量为( )。 A.716 kg B.280 kg C.436 kg D.600 kg 9.建设方案设计过程中,对建设方案进行多方案的分析和比选,同时应结合( )进行。 A.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B.工艺技术方案 C.国家政策法规和各地地方性法规 D.总图运输方案 10.在常压连续精馏塔内分离苯-氯苯混合物。已知进料量为55 kmol/h,组成为0.45(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下同),塔顶馏出液的组成为0.99,塔底釜残液组成为0.02。操作回流比为3.5。塔顶采用全凝器,泡点回流。在塔顶泡点下,苯、氯苯的汽化热分别为30.65 kJ/mol和36.52 kJ/mol。水的比热容为4.187 kJ/(kg?℃)。若冷却水通过全凝器温度升高15℃,则冷却水的消耗量为( )。 A.5.37104 kg/h B.4.17104 kg/h C.53.7 kg/h D.2.25105 kg/h 11.对上题的干燥系统,干燥器的热效率接近( )。 A.29.47% B.29.62% C.23.24% D.35.85% 12.同一物料,如恒速干燥段的干燥速率提高,则物料的临界含水量将( )。 A.不变 B.增加 C.减小 D.不确定 13.在恒速干燥阶段,以相同介质相同流速吹过不同的物料表面,则干燥速率( )。 A.随物料不同差别很大 B.随物料不同有差别,但不大 C.与物料无关,干燥速率是相同的 D.无法判断 14.101.33 kPa下,将温度为295 K,相对湿度60%的不饱和湿空气加热至373 K,则该空气的相对湿度( )。 A.不变 B.增加 C.减小 D.不确定 15.蒸发计算时,溶液的沸点按( )来确定。 A.完成液组成 B.原料液组成与完成液组成的算术平均值 C.原料液组成 D.原料液组成与完成液组成的对数平均值 16.内循环式冷却结晶器属于( )。 A.间壁换热釜式结晶器 B.直接接触冷却结晶器 C.真空冷却结晶器 D.蒸发型结晶器 17.在被水蒸气饱和的湿空气(空气温度为50℃)中插入一支湿球温度计,温度计的读数应( )。 A.大于50℃ B.小于50℃ C.等于50℃ D.不确定 18.将t0=20℃、H0=0.005 kg水/kg绝干气的常压新鲜空气,与干燥器排出的t2=65℃、相对湿度80%的常压废气混合,两者中绝干气的质量比为1:4。则混合气体的温度为( )。65℃下水蒸气的饱和蒸气压为24999.17 Pa。 A.73.2℃ B.55.6℃ C.40.2℃ D.57.6℃ 19.对于液体的吸附,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愈大,其平衡吸附量将( )。 A.无影响 B.愈大 C.愈小 D.无法判断 20.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经历某种可逆过程,过程中不可能同时发生( )。 A.吸热、升温又对外做正功 B.吸热、降温又对外做负功 C.吸热、升温又对外做负功 D.吸热、降温又对外做正功